您的位置: 主页 > 资讯动态 > 常见问题

全国服务热线

133-8017-7697

混凝土搅拌站废水循环:絮凝除砂与pH调节协同技术体系

作者:guanqing时间:2025-06-05 17:52 次浏览

信息摘要:

一、行业背景与废水特性我国混凝土年产量突破30亿吨,搅拌站数量超1.2万家。每立方米混凝土生产排放废水1 - 1.5m³,主要特征为:​高悬浮物​:SS 150...

一、行业背景与废水特性

我国混凝土年产量突破30亿吨,搅拌站数量超1.2万家。每立方米混凝土生产排放废水1 - 1.5m³,主要特征为:

高悬浮物:SS 1500 - 8000mg/L(含水泥、砂石颗粒)

高碱性:pH 10 - 13(水泥水化导致)

高盐度:TDS 2000 - 10000mg/L(含Na⁺、K⁺、Ca²⁺等)

复杂成分:含减水剂(30 - 200mg/L)、缓凝剂(10 - 50mg/L)

重金属风险:含微量Cr³⁺、Ni²⁺(<0.1mg/L)

传统处理技术瓶颈:

悬浮物去除不彻底(SS残留>200mg/L)

pH调节效率低(中和剂用量大)

回用水质不稳定(波动影响混凝土性能)

泥饼含水率高(85 - 90%)

5243fbf2b2119313ff369155e69334d890238d1c.jpg

二、絮凝除砂与pH调节协同技术

(一)高效絮凝除砂系统

构建"多级絮凝 - 梯度沉降 - 深度处理"工艺链:

一级絮凝:

无机高分子絮凝剂(聚合氯化铝PAC,投加量10 - 20mg/L)

快速混合(G值300 - 500s⁻¹)

去除>50%大颗粒悬浮物

二级絮凝:

有机高分子助凝剂(聚丙烯酰胺PAM,投加量0.5 - 1mg/L)

絮体增长时间15 - 30分钟

去除80%以上细颗粒

三级处理:

斜板沉淀池(表面负荷1.5 - 2m³/(m²·h))

磁分离辅助(回收率≥70%磁性颗粒)

出水SS<50mg/L

在西部建设某搅拌站:

絮凝剂单耗从30kg/kt降至10kg/kt

沉淀池出水SS<30mg>100mg/L)

年减少污泥产量5万吨(含水率80%)

(二)精准pH调节技术

开发"分级中和 - 缓冲控制 - 在线监测"系统:

分级中和:

采用石灰乳(Ca(OH)₂)与碳酸钠分步调节

pH梯度控制(10→8→7→6.5)

中和剂用量减少40%

缓冲体系:

添加碳酸氢钠(NaHCO₃)维持pH稳定

缓冲容量≥0.5mol/L·pH

抵抗混凝土废水冲击(pH波动±1)

在线监测:

在线pH计(精度±0.1)

自动调节系统(响应时间<10s)

数据实时传输至中控室

在江苏苏博特某搅拌站:

pH调节精度±0.2

中和剂成本降低30%(年省50万元)

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减少15%

(三)废水回用优化

建立"砂石分离 - 水质调控 - 回用控制"体系:

砂石分离:

螺旋洗砂机(回收率≥95%)

细砂提取(粒径0.15 - 0.3mm)

回收砂含水率<10%

水质调控:

添加阻垢剂(防止管道结垢)

控制Cl⁻浓度<200mg/L(保护钢筋)

调节Ca²⁺/SO₄²⁻摩尔比(防石膏结晶)

回用控制:

混凝土配合比调整(水胶比优化)

强度补偿措施(添加减水剂)

回用水质标准(SS<50mg/L,pH 6 - 8)

在浙江三狮某搅拌站:

水回用率≥80%(年节水30万吨)

混凝土强度波动<5%

综合处理成本降低25%(年省200万元)

三、系统集成与智能控制

(一)数字化废水处理平台

开发"实时监测 - 动态优化 - 故障诊断"系统:

在线监测:

在线传感器(SS、pH、电导率、浊度、COD)

高频数据采集(每分钟1次)

智能调控:

机器学习模型优化絮凝剂与中和剂投加(准确率≥90%)

动态调节沉降时间与pH梯度(响应时间<1s)

预测维护:

数字孪生模型预测设备故障(准确率≥95%)

自动化清洗系统(响应时间<5分钟)

在广东粤海某搅拌站:

处理成本降低20%(年省150万元)

人工干预减少80%

系统稳定性提升至99.5%

(二)资源回收与能源利用

构建"泥饼资源化 - 热能回收 - 水循环"网络:

泥饼资源化:

制砖原料(掺量30 - 50%)

水泥掺合料(替代率10 - 20%)

热能回收:

沉淀池余热用于预热进水(节能10%)

水循环:

回用水满足80%生产需求

新鲜水补充量减少50%

经测算:

系统综合资源回收率≥85%

年减少碳排放1.2万吨

资源回收价值300元/吨废水

四、典型工程案例解析

中联重科某搅拌站(日处理5000m³):

工艺配置:

絮凝除砂系统(2000m³/h)

pH调节装置(3000m³/h)

智能控制平台(全覆盖)

运行指标:

项目 传统工艺 本系统

SS去除率(%) 70 98

pH调节精度(±) 1.0 0.2

水回用率(%) 50 80

经济效益:

年节水200万吨

减少污泥处理成本500万元

综合效益5000万元/年

五、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

当前研究重点:

✅ 新型絮凝剂开发(如生物基高分子)

✅ pH智能调节算法优化

✅ 废水回用标准体系建立

面临挑战:

复杂混凝土废水适应性(多组分干扰)

絮凝剂长期稳定性(>5年)

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

六、实施路径与政策支持

企业分阶段部署策略:

基础改造期(0 - 1.5年):

安装絮凝除砂与pH调节系统

建立在线监测网络

优化升级期(1.5 - 3年):

集成智能控制与资源回收

开发工艺优化模型

智慧运营期(3年后):

实现废水处理全自动化

达成资源回收最大化

政策支持方向:

将水回用率纳入搅拌站环保考核

提供絮凝剂与pH调节设备补贴

建立混凝土废水处理技术标准

混凝土搅拌站废水循环技术正从"达标排放"向"零排放 - 资源化"转型,该协同技术体系为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路径。